守住底線 扭正政績觀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強調,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這不僅是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明確要求,也是對全國各地的殷切希望。
這就是說,經濟發展要保持一定速度,但絕不用生態赤字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
“底線”就是最低要求,是強制性的、不能逾越的“紅線”。
如何守住底線?首先要扭正片面追求發展速度的“唯GDP論”政績觀。
2013年9月,習近平在河北參加省委常委班子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題民主生活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說,要給你們去掉緊箍咒,生產總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綠色發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氣污染、解決霧霾方面作出貢獻了,那就可以掛紅花、當英雄。反過來,如果就是簡單為了生產總值,但生態環境問題越演越烈,或者說面貌依舊,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種評價了。
沒有疾言厲色,卻是擲地有聲。一語抓住了環保短板的“龍頭”。長期以來,我們的生態環境陷入“破壞—治理—再破壞—再治理”的惡性循環,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唯GDP論”作祟。必須重塑政績觀。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美麗中國”的執政理念。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美麗中國”被納入“十三五”規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
轉變發展理念,綠色既是理念又是舉措,環保既是制約,更是新的發展契機。守住底線,底線起跑,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全面治理、綜合治理的宏觀思路
抓住了龍頭,就是抓住了“綱”,綱舉目張。綜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對環境問題的論述,我們可以從中梳理出一條治理環境的宏觀思路脈絡。
法治,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可靠保障。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
建立環保合作機制,以大保護取代大開發。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座談會上曾強調:“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在已經啟動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的基礎上,完善防護林建設、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清潔能源使用等領域合作機制。”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
橫向的區域合作和縱向的“源”“流”合作,形成一個全面治理、綜合治理,一發動而全身動的有機整體。
堅持長期治理,方能久久為功
2015年1月20日,在碧波蕩漾的洱海邊,習近平總書記和當地干部合影后說:“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干凈清澈。”他語重心長地說,經濟要發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2015年11月30日,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面向未來,中國將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十三五”規劃重要內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他在講話中提出的“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實施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既是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又可以看作是堅持對環境進行長期治理的總體設計。
宏觀微觀并舉 對癥下藥
具體問題需具體分析,在微觀層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生態環境治理的具體方法。
在談到保障水安全的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發展思路。習近平指出,在管理上,要基于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優化區域空間發展布局,研究制定水環境水資源承載評價技術指南,開展水資源和水環境容量測算評估。
在城鎮建設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利用。另外,還需要全社會增強水危機意識,節約用水,從每個人做起。
在2014年初考察北京時,習近平總書記專門提到了霧霾治理,他指出:“要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應對霧霾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控制PM2.5,要從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產業、強化管理、聯防聯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舉措,聚焦重點領域,嚴格指標考核,加強環境執法監管,認真進行責任追究。”
在保護耕地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藏糧于地”戰略:在糧食供過于求時,采取輪作休耕使一部分土地來減少糧食生產數量,糧食緊缺時又將這些土地迅速用于生產糧食,通過耕地的增加或減少來維持糧食供求的大體平衡。實行土地休耕,雖然不生產糧食,但糧食生產能力還在,并且土地休耕后還可提高地力,實際上就等于把糧食生產能力儲存在土地中。
習近平曾經這么分析“兩山論”:“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之間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揺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三個階段,三重境界,是認識的深化,更是思想的升華。
在總書記眼中,環保是亟待補齊的短板,也是能夠產生新增長點的發展機遇,環保也是生產力。
上一篇:生物塑料發展潛力大 備受全球關注 下一篇:生物基塑料成為新一輪綠色經濟增長點